新材料作文要有边界意识浅谈

2018-05-12   来源:高考作文

问题总是一体两面的,材料的多向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却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性。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只能是限定范围、即场发挥。学生过分信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则可能忽视其限制性,一不小心就超出了材料的延伸范围。在写作实践中,新材料作文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学生感觉良好的作文最终被判偏(离)题,百般辩解不得其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评阅新材料作文也时有疑惑,难有衡定标尺,对一些观点似是而非的作文难以定夺。自然,加强作文审题教学和训练是必要的,以保证作文的观点在材料的辐射范围内;但有些学生即便立意谨慎,牵引材料和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仍然可能“走”得太远。可见,延伸过远的偏题行为不仅发生在审题时,也发生在行文过程中。

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渴望为新材料作文的延伸范围划定一个边界。只是思维延伸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当时觉得可行,过后又发现不可取;不同人有不同标准,边界模糊难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作文写作并兀确凿边界。尽管如此,考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为保证立意准确,分数可观,却应有一种勿跨过边界的警惕感。树立这种“边界”意识,要求处理作文材料有更清晰、更规范的方法和原则。

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循着新材料作文延伸、延展的这个线索来斟酌如下问题:如何分析材料阐述的内容,怎样探究材料背后的深意,怎么牵引佐证观点的论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有据地指导学生准确立意,谨慎行文。

一、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易而较泛

不论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还是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都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要保证符合题意,最简易的做法便是尽可能针对材料本身就事论事,自然减少了过度引申造成偏题的风险。

那么,就事论事的写法是否符合新材料作文要求呢?细数2014年17道全国高考作文题,其中9道作文题的要求明确提出不脱离(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实际上就是材料的表层意思,“含意”才是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深层理解。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可以紧扣材料表层“内容”来写,也可以围绕材料深层“含意”来写,鼓励向材料深处挖掘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否定讨论材料本身内容。就事论事的写法正是侧重材料的表层内容。

就材料论材料的方式虽然简易,但不能以一制万。这种写法比较适合于以现象、事件、调查数据等为材料的作文题目。就事论事重在一事一议,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做出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立场、分析问题事理、理清道理逻辑的能力。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内容,可有不少作文还是应由实到虚、以小见大,探究材料的深层指向。例如,寓意型和观点型材料本无“事”可言,自然不能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就事论事确实没有普适性。除此之外,就事论事毕竟多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对材料的浅层次论述,缺乏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内容单薄,思想不深。对于部分缺乏思维锻炼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求稳的行文方式。对于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应明确把就事论事的写法作为针对特定材料的短期做法或是考场“头脑短路”时救场的无奈之举。

就事论事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同时也是处理新材料作文时慎熏保守的表现。尽管这种写法分值不可能高,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与之相对,推广、鼓励这种写法也不足取,毕竟从材料到观点所呈现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也是考场作文考量的重要指标。

二、抽象概括上位概念,拒绝笼统

新材料作文不是随意从某处引用一些文字就可以命题的,其材料一般有较强的指向性,常蕴藏着特定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话题。相较于可能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命题人和阅卷者更愿意看到学生能够从材料出发,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道理和话题,书写有深度的文章。

文章无高下之分,考场作文则有分值之别。考场作文立意见真章、辨高下也不是什么秘密。于是,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拓宽、扩展、延伸材料以找到更好的观点:从纷繁的论述中理清主线,从实在的现象中抽取从属话题,从单一的表象中挖掘深意。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离题的乱象大抵发生在这个环节中。

三、类比迁移同层事物,追求神似

对材料进行延伸,就是在“含意”层面进行加工。延伸时,可以纵向深挖,抽象概括上位概念,那么,也可以横向拓展,类比迁移同类事物。所谓类比迁移,是指在审题时恰当地推理、引申,得出合理的立意方向;也指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生成丰富素材支撑观点,充实文章内容。类比迁移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充分,由材料到现实,实现了材料平面剑立体的塑造。原材料的“所指”意图不能改变,考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延伸…能纳入总轨道的“能指”联想,追求神似的类比迁移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将类比放在审题环节,就是将材料生活化、现实化,自然而然地得出观点。可以筛选、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适当类比延伸,迅速构造作文的框架。仍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是“喂食动物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可以直接对应现实中“过分呵护孩子会使其难以成才”;材料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接受喂食的动物丧失了觅食能力”,则可以类比到“依赖父母难以适应社会”,也就是说“自立,才能更好地成长”。材料中的观点有时语焉不详,为将其明确化、清晰化,就需要这样进一步类比延伸。

类比其实更多地用在援引素材、寻找论据的过程。由材料引发联想、比较,能够不断生成有效的事例。这是类比结出的十硕成果。类比材料、联想素材时,直接正面的联想称为之相似联想,如果是相反相成的联想则称之为相反联想。反思“古村落消亡”这个问题,直接联想剑古镇的商业化、传统工艺品的难见踪迹、新国学的庸俗化等等,直接触碰剑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物)的伤害,这是相似联想。曾有一个材料,讲述四川小伙子邓启明放弃华为的高薪工作,同家陪母亲卖黄粑。材料中邓启明的做法,也揭露了农村老龄化、空巢现象的困窘,这是相反联想。类比的结果,明显推进了中心观点的论述。可见,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类比延伸不仅稳妥,还能推进问题的深人。

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时代,解决新材料作文的延伸问题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了写出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具有价值的优秀作文,要从纵向和横向去延伸材料。上位概念拓宽了材料的宽度,类比迁移实则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另一方面,为了遵循新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就得或就事论事,或拒绝笼统,或追求神似。如此,应对新材料作文才能进可攻,退可守,不乱方寸。

新材料作文要有边界意识浅谈

http://m.hmyp365.com/kszw/73225/

推荐访问

人际边界意识作文 人际边界作文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爸爸的工作小学英语作文范文

高考作文

高考优美的排比句大全

高考作文

高中英语近义词汇总

高考作文

挫折陪伴我成长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

高考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泱泱华夏之见证》

高考作文

让更多的学生有话可说评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

上海历届作文竞赛试题集锦

高考作文

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生活中的亮点

高考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素材最重要的三条定律

高考作文